再谈望文生义

再谈“望文生义”

引子一

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后,我提到——

望文生义,在有些时候是不准确的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,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。

我当时只是简要提及,没有展开细说。事后回想,觉得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,因此专门再谈谈这个问题。

引子二

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问题——

  • Is a hen male or female?
  • Where do polar bears live?
  • Which month of the year is February?

这些问题,对外国小朋友来说,若没有相关背景知识,可能并不好回答;而对中国小朋友来说,则几乎不需要思考。

它们的中文翻译是——

  • 母鸡是公的,还是母的?
  • 北极熊一般住在哪里?
  • 二月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?

从字面上看,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。中文的语义透明度较高,能让人轻易推导出正确答案,而英语中很多词汇的含义则相对不直观,需要额外学习。

中文的优势

作为象形文字体系的一部分,汉字的构词方式通常具有较强的语义透明性。换句话说,我们往往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新词的含义,而无需经过额外的学习或查证。

例如,小牛确实是牛,黑猩猩确实是一种猩猩,葡萄酒确实是用葡萄酿的酒。这些词汇的组成方式使得它们的意义一目了然。而在英语中,calf(小牛)和 chimpanzee(黑猩猩)与其所指代的对象之间没有明显的字面联系,必须额外记忆。

这种语言特性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在讨论问题时,如果必须先花费时间弄清楚“问题究竟是什么”,就会影响对“如何解决问题”的思考。如果还要额外确认对方是否也理解了问题,那思维的负担就更重了。

中文的语义透明性让我们更容易快速聚焦问题本身,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上。注意力是稀缺资源,善加利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。

如何看待“望文生义”

遇到新名词或新概念时,按照字面意思理解,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错。在日常交流和非严谨场合下,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建立对事物的初步认知,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。毕竟,凡事都追求 100% 确定,难免显得过于谨慎,甚至可能妨碍行动。一个消费者如果对每件商品都要求百分之百完美,可能会因此犹豫不决,最终错过购买良机。

然而,依赖“望文生义”时,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。我们需要意识到:这种理解方式虽然通常有效,但仍然存在偏差的可能。

如果在讨论过程中,双方出现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,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前提被错误地“望文生义”了。而当有人用与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方式解释一个概念时,通常意味着字面理解是不准确的。例如,当一位学者用全新视角解读“自由”这一概念时,他的解释往往超越传统的字面含义,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表面现象。

最后,在专业领域和关键问题上,切忌盲目依赖“望文生义”。例如,在软件开发中,仅凭函数名推测其功能,而不查阅文档或源码,就可能导致误解,进而引发 bug。普通人可以简单地将--std== C++98 理解为按1998 年发布的 C++ 标准编译代码,但作为专业人士,我需要清楚它实际上按的是2003年修正的标准。

我们无需事无巨细地深究一切,但应该在重要问题上保持足够的谨慎。
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  • Copyrights © 2024-2025 刘清
  • 访问人数: | 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