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的拖延症

最近一周我休假了。休假的好处在于,可以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东西,少去理会那些别人期望我去做的事情。

平日里,与自己潜意识对话时,总是充斥着“我应该”、“我不得不”这样的词句。而在假期,这样的内心对白变得温和、主动,多半是用“我想”、“我要”的语气。

假期刚开始时,我给自己列了一长串的事务清单,比如看数学书、写代码、逛图书馆、玩电子游戏等等。假期里,我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,晚上十一点前休息的规律生活,清单里的大部分项目也在稳步推进,一项项从“待做”变成了“已做”。然而,唯独一件事成了例外——“写一篇散文,更新到自己的博客上”。

在假期的第一天,我就给自己定下了写文章的计划。本以为这会是件轻而易举的事,也许是第一天晚上,也许是第二天清晨,花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便能完成。然而,如今假期已过去三分之二,我的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,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段文字。

写文章对我来说,本该是很自然的事。平日里遇到事情、想到什么,总会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,摊开纸笔或打开电脑,文字很快便能流畅地写下来。

不过,我或许记错了。刚才提到,写文章是自然的事,而实际上,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好好写过东西了。十多年前的我,写文章确实很顺手,很习惯,不管写得如何,至少过程中很少遇到阻碍。而这些年,我渐渐放下了写作。为什么呢?我也没细想过原因。只是生活在变化,不知不觉中,一些习惯也随之消失了。

是的,情况大概就是这样——写作是我曾经的老习惯,这个习惯突然中断了。十多年后,当我试图重新拾起它时,竟在开始的第一步就犯了拖延的毛病。

如前面提到的,写代码、看数学书等事情,并非轻松之事,但我一点儿也没拖延。为什么唯独在写作上,我迟迟无法下笔?

拖延,或许是完美主义在作祟,总觉得条件还不够成熟,自己还没准备好,担心不能一气呵成地写出理想的作品,于是一直在等待。但我也明白,做了总比不做好。现实中的平平无奇,总好过只停留在幻想中的完美。只存在于空想中的金碧辉煌并没有任何意义。正因如此,我在写代码时毫无犹豫。

拖延,尤其是对“重拾某事”的拖延,也许是因为害怕体验到“退步”的感觉。做得还不如从前,别人会怎么看,自己面子又在哪里?但我也知道,“三天不练手生”是自然规律,退步是可以理解的,无需羞愧。再者,有些“退步”只是意味着我们走出了舒适区而已,短期的退步往往是长期进步的必要过程。因此,在玩游戏时,我也没有拖延。尽管因为输入设备的更换,我总是输,现在的操作水平还不及五年前的一半。

拖延,或许还因为害怕过程的艰难。有得选择,又何必自讨苦吃?但我也知道,困难的事情随着经验的积累,会逐渐变得容易、变得习惯。因此,我去参加网上背英语单词游戏时,根本不在乎它难不难。这个赛季结束了,还有下一个赛季。从自我感觉上来说,每个赛季总比上一个赛季轻松一些。

为什么呢?为什么这篇文章还是写得那么慢呢?明明道理我都懂,在其他事情上也做得不错,可为什么偏偏在写作上栽了跟头呢?

知易行难。道理都懂,可做起来却总是那么艰辛。如果做起来轻松,那也许只是因为遇到的阻力不够大吧。相比其他事情,我对写文章这件事更加在意,因此思想包袱也更重。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把文章写好,对自己过去的水平也怀有不切实际的滤镜,所以,拖延才会比其他事更甚。

其实,写文章是件很好的事情。同一个选题,同一个思路,完全可以写出多个版本的文章。这一篇不满意,那就重头再写一篇。写文章不同于炒菜,炒菜若炒得不好,材料就浪费了;而文章的“材料”并不是耗材,底层的想法和背景,可以在不同版本中反复使用,甚至可以在多篇文章中反复使用。因此,文章不满意,重写便是,没有所谓浪费选题或浪费思路的情况。写不好,代价不大。不用怕。

先把写作的习惯拾回来吧。我相信自己会比过去的自己更好,哪怕暂时不行,过一段时间也是可以期待的。
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  • Copyrights © 2024-2025 刘清
  • 访问人数: | 浏览次数: